蔡维德:“英、美、德”央行数字货币的布局及方向
随着多国央行加快布局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在6月7日的人大重阳“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系列讲座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清华长江讲座教授、北航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和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分享了他们对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一些知识和观点。
蔡维德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节点。他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起源是英国央行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中提到了支付技术的创新,同时也认为加密数字币例如比特币等没有信用风险,也没有流动性风险。紧接着,2015年英国央行提出数字英镑计划,开启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历史。
而英国央行提出数字英镑计划的目的,此前一直都未清楚的表达。到2019年7月,英国央行才公开说发行CBDC的原因,要把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权拿回来,建立大数据平台,追踪分析交易。另外使用区块链后,由于后台作业改变,可以释放大量被以前流程锁住的资金,因此促进经济发展。而由于数字英镑可以在跨境贸易上使用,可以提高英镑在世界的地位。
当时的英国方面还提出央行如果发行CBDC,就会和商业银行竞争存款,对商业银行形成冲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人们会把银行存款转CBDC,这样银行存款就会减少,以至于无法以贷款方式产生货币。其后几年,英国央行、美联储和相关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设计多个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接下来,蔡维德教授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分类。他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在传统上的分类有三种,一种是零售型,也就是个人与机构都可以使用的类型。其次是批发型,也就是银行或特许机构才可以使用的类型。第三种就是合成型,就是机构或者银行发行管理数字货币,但资金却存在央行里面,这就是合成型央行数字货币。
他强调,事实上各国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观点并不一致。比如说英国央行提出合成央行数字货币;欧洲央行反对批发型货币;美联储还没有做出选择;而国际清算银行的观点最保守,对合成央行数字货币都持质疑态度。
蔡维德教授继续介绍到,真正引起各国央行重视的事件是在2019年8月23日,英国央行行长马·卡尼在美国发表的演讲上。他提出要使用“合成霸权数字货币”取代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他表达了三个观点,第一是跨境贸易越来越重要,跨境贸易才是决定世界储备货币的重要因素;第二是跨境贸易所使用货币重要,因为有网络效应;最后是美国的GDP在全世界的比例越来越低,在这种形势下,继续使用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是不合宜的。所以他提出需要使用基于一篮子法币的合成霸权数字货币为世界储备货币。在这以前,美国没有考虑到这会可能成为事实,而且还是数字货币将取代美元,不是其他法币。这概念太新,太过震撼。
接下来,蔡维德教授还介绍了2020年12月的时候,美联储在官网发表的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表达了区别基于token或者基于账本的数字货币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意义不大,因为token也是账本的一种。真正有影响的是后台平台如何运行央行数字货币,所以科技才真正决定央行数字货币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蔡维德教授提到2020年年底的时候数字代币暴涨。而且根据研究数据,若跟法币的流通性做比较,比特币的流通性已一度成为世界第三。所以,这也是多国央行开始“围堵”比特币和其他加密数字币的原因。
最后,蔡维德教授介绍了德国银行界委员会提出的公开信。德国银行认为欧洲央行的数字欧元计划是一个大计划,因为欧盟内所有企业都会参与,影响非常大。同时,欧洲央行如果部署数字欧元,就必会改变货币系统,改变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改变支付系统。而货币竞争最后的竞技场是在智能合约系统上。
接下来,张燕玲补充道,数字货币最大的属性就是其流通是无国界的,因此其流通的地域越广,价值也就随之变高。张燕玲认为,数字货币的经济时代要抓住全球金融领域的协作、开放、共识是首要任务。鉴于货币必须流通,在金融体系打通,在数字资产虚拟层面打通,最后是在大宗贸易或者零售交易的商业化层面打通,将有助于形成一种圈层递进的生态体系。
对于数字人民币未来的发展方向,张燕玲建议,要利用“一带一路”和跨境电商的优势,尽快启动国内与沿线国家研讨数字货币的使用规则和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同时我国是贸易大国,是投资大国,这是我们的优势。因此要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放眼全球结算。
本报见习记者余俊毅
来源:证券日报网